无锡南洋剧社社区专业园地专业研究 → 《我这一辈子》一个筐装不下3种思想[转帖]


  共有74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我这一辈子》一个筐装不下3种思想[转帖]

客人(218.90.*.*)
  1楼


《我这一辈子》一个筐装不下3种思想[转帖]  发帖心情 Post By:2006/3/24 13:20:26 [只看该作者]

吴勇
  《我这一辈子》已经曲终人散,这是一部从一开始就在严肃的批评与狡猾的商业游戏之间游走,并最终取得收视成功的电视剧,戏里戏外至少有三个中心人物值得我们关注,老舍、邓建国、张国立。作为小说原作者、电视剧投资人、电视剧主演,三个人在观众中形成的影响截然不同,这直接导致观众的心态千差万别。
  捍卫老舍先生的人认为,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曲解了老舍原著的精髓,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这类观众的前提一定是在做一种对比、一种电视剧与小说的对比。这种心态是再正常不过,却是一种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并不客观的逻辑。由于小说与影视剧艺术形式的巨大差异,电视剧要变成小说的完全图像化版本几乎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改编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没有人能否认,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原著在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样一部电视剧呢?我觉得从剧中我还是看到了小老百姓的无奈和可悲,我们如果非得希望一部在商业前提下运作的电视剧完全承载老舍先生的思想容量,显然并不公平,电视剧《我这一辈子》有些冗长嗦是事实,但这种商业折衷却是不可避免的,技术掌控上的不足并不能抹杀主创人员实现老舍精神的初衷。
  邓建国是一个不能不提的角色,由于他这样一个商人的出现,《我这一辈子》才从一个情节并不吸引人的电视剧一跃成了一个电视台黄金强档的商业剧。从他的角度了解和再现老舍先生小说真谛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能让老舍变成一种商业噱头,他做到了。在“炒作有理”方针指引下,在一系列商业策划的背后,媒体跟风如潮,一个有着强烈“作秀”欲望的人左右着观众的视听,一方面让人反感;一方面又总是让人不自觉地落入他的“圈套”,邓建国的“危害”在于他的“成功”经验如果被从业者们竞相模仿,刚刚凸显精品化趋势的电视剧领域,又将再次被浮躁的“阴云”笼罩。
  其实作为《我》剧主演,与邓合作过多次的张国立也基本持否定态度。张国立的走红,固然也是有商业化的功劳,但几乎没有人能否认他作为一位优秀演员的实力。能演老舍的名著改编剧,张国立倾注了极大热情,尽管在开拍前,邓建国就为这部戏的炒作投入了巨大筹码,但张国立超然其外,几乎谢绝所有媒体的干扰。在《我》剧开播时,张国立的态度仍然非常明确,他在多次媒体采访中提到了对于驾驭福海这一角色的难度,也提到了对炒作的恐慌,一个优秀演员对作品成功的理解与投资商显然是不同的。关于张国立在剧中的表现,有观众认为,张国立长期在观众中形成的“霸气”印象,很难从福海身上挥去,让张国立从一朝天子变成一个窝囊一辈子的小人物,这种过于彻底的转型很难成就张国立,这点不能不说是他的遗憾。
  或许故事本身平淡的架构限定了演员的发挥空间,或许主人公并不积极的人生态度总是比现代人慢半拍,至少从现在看来,张国立与邓建国关心的问题并不一样,他们形成的合力嫁接到文学大师老舍身上,从戏里戏外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是有些别别扭扭,《我这一辈子》给人的感觉是,一个筐装不下3种思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