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无锡南洋剧社社区 (http://bbs.wxnyjs.net/index.asp) -- 专业研究 (http://bbs.wxnyjs.net/list.asp?boardid=8) ---- “相声”考略 (http://bbs.wxnyjs.net/dispbbs.asp?boardid=8&id=380) |
-- 作者:floyd -- 发布时间:2003/4/7 1:17:48 -- “相声”考略 关于"相声"一词的由来,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相声溯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梳理出"像生--象声--相声"的发展线索,而具体到相声的形成和成长阶段,正是从"象声"向"相声"过渡而最后定名为相声的过程。这里仅就这一过程做粗略的回顾。 "象声",又称"隔壁相声",早在明代即已盛行。沈德符《野获编》中"李近楼琵琶"条、帮潮《虞初新志》及清初钮(王旁秀)《坚瓠广集》中"象声"条均有记述。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云: 围设青绫好隐身, 象声一一妙于真。 谁知众口空嘈杂, 绝技从无第二人。 注云:"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 嘉庆初年佚名《燕台口号一百首》里提到"象声": 漫说南人辨北音, 瞽儿词调未分明。 张来布幔藏身处, 板凳安排听象声。 《线楼梦》第三十五回中薛宝钗斥责薛蟠:"你不用做这些象生儿了!"这里出现了"象生儿"一词,泛指摹拟别人的言行。乾隆年间,蒋士铨《京师乐府词》中有《听象声》: 帷五尺广七尺长, 其高六尺角四方。 植竿为柱布为墙, 周遭着地无隙窗。 一人外立一中藏, 藏者屏息立者神扬扬。 呼客围坐钱入囊, 各各侧耳头低昂。 帷中隐隐发虚籁, 正如萍末风起方悠扬。 须臾音响递变更, 人物鸟兽之声一一来相将。 儿女喁喁(日匿)衾枕, 主客刺刺喧壹觞。 乡邻诟詈杂鸡狗, 市肆嘲谑兼驰骧。 方言(竞竞)作各问答, 众口嘈聒无碍妨。 语入妙时却停止, 事当急处偏(辶回)翔。 众心未厌钱乱撒, 残局请终势更张。 雷轰炮击诨火 , 万人惊喊举国皆奔狂。 此时听者股(小栗)欲伏地, 不知帷中一人摇唇鼓掌吐击拍闲耶忙? 可怜绕帷之客用耳不用目, 途说道听亡何乡? 颠风忽缩土束口, 寂然六幕垂苍苍。 反舌无声笑耳食, 巧言惑听真如簧。 这里描写的是两个表演的"隔壁象声","一人外立一中藏"。外立者不会口技,只是帮助敛钱。有时也顺口搭言,类似对口相声的捧哏。它可能是从"隔壁象声"(暗春)到对口相声(明春)的过渡。稍后一些有嘉庆六年恩科进士方元(昆乌)春节封台以后在梨园看赛神娱乐时写的一首诗: 舞盘弄钵各分曹, 科诨登场又一遭。 谁识参军打苍鹘, 座中喝采忽声高。 这里描写的作艺情形极似对口相声。 从一个人摹拟口技的"象声"演变成单口笑话,就必称之为相声。八十多年前,北京的相声艺人在天桥"撂地"作艺,常说:"学,就是学点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河里凫的,草棵里蹦的,学点各地方言,横竖嗓音以及各种小买卖的吆喝。" 里还有明显的口技的痕迹。 二十年代,北京表演"暗春"的只剩下"管儿张"一人。他擅长的节日是《大奶奶住娘家》。同时出现了明场表演口技的"明春",艺人有张昆山(百鸟张)、朱凤山(人人乐)等。张昆山在天桥"撂地"作艺,先用白沙子在地上撒出啄木鸟、母鸡下蛋等,演来颇爱欢迎。朱凤山除一般摹拟以外,还编演带有情节、人物的《五子闹学》、《合家允乐》等,可以说已经从口技演变为相声了。 已谢世的原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汤金澄三十年代末曾在西单商场"撂地"作艺,与张杰葬、高德明、戴少甫、绪德贵齐名,被誉为"笑林五杰"。汤金汤的表演既有摹拟各种声音的口技,又有幽默诙谐的插科打诨,生动地体现了从象声向相声的过渡形态。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乃至对口相声、"群活",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这就是由象声到相声的发展历程。 |